人生遞減的智慧
來源:網摘 作者:天主教周村教區 發表于:2021-12-06 10:48:41 瀏覽:2次
文/佚名
幾年前,父母決定離開老家,來到我所在的城市定居時,為一大箱子瓷器發愁了許久。不是什么價格昂貴的名家作品,就是他倆從結婚到現在陸續添置的酒具、盤子和碗,愛惜得很好。離開時,這一箱子既不舍得送人,又不好搬運,因此左右為難。我只得勸他們人先過來,等放長假時我再開車回去拉。 一年后,我和老公準備兌現承諾回老家拖東西,我爸卻說算了,那些東西就是搬來也只能閑置在地下室,反而是種負擔,只需要把他們結婚時那一對酒具和花瓶帶過來留個紀念就好了。 想起曾在網上看到過一份流行于日本的“終活”清單,這份清單是從40歲以后的人生階段開始的,看上去頗有點“遞減”的意味: 40歲,要開始大量的“物品斷舍離”;50歲,處理青年時期最愛的運動器械,處理掉90%的書籍;60歲,處理不動產和家具,精簡銀行卡;70~80歲,處理收集品和相冊,把電子版留給孩子;80歲以后,處理掉大部分鍋碗瓢盆,做好財務分配…… 我把這份清單分享到了自媒體賬號上,收到了很多陌生讀者的留言。 看了他們的留言,不得不承認:人到了一定年齡,需要有一點兒遞減的智慧。 在精力受限的時候,要開始對成千上萬的好東西說“不”。逐步減掉不好的習慣、不切實際的幻想和過多的欲望。 知乎上有個瀏覽量達1億的提問:人是怎么廢掉的? 有一個點贊量很高的回答是:一個人被廢掉,不是因為沒有向上的欲望,反而是他的欲望太多。 新年立的目標之所以很多時候實現不了,就在于我們想面面俱到,從健身到充(人生屋www.rensheng5.com,轉載請保留.)電,再到購物、交友,想在一個時間段,把一切的選擇都實現。 對于精力處于巔峰的年輕人來說,在多個方面同時發力可能不是難事,但對于精力逐漸下降的中年人,目標越大、選擇越多,反而更容易產生疲憊與無力感,最后事與愿違。所以正確的做法是,減少目標和選擇。 一個成年人不讓自己廢掉的最好方法,就是集中精力把最優先的選擇完成好。 可能因為年輕時受過窮,我很愛囤積物品,對他人扔過來的舊物也是來者不拒。 后來一位朋友直言不諱地提出批評:作為一個白天工作、晚上帶娃的中年婦女,不學著精簡自己的生活,焦慮和暴躁就會抓著你不放。 這話對于一個家有兩娃的職場女性,還是很有殺傷力的,于是我也開始學著“遞減”生活。 例如定期清理衣櫥,拒絕不必要的饋贈,讓購入少于清理,逐漸減少翻找東西的時間;盡量只買黑色和白色衣服,只保留一個學習APP,減少選擇的時間;只保留兩項自己最能堅持的愛好,減少糾結的時間。 古人說四十不惑,其實也可以有另一層理解:到了一定的年紀,那些想不明白的或者不太重要的事情,可以放下了。 生命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。 隨著年齡的遞增,人的精力在逐漸衰退,這個時候對生活進行“遞減”,才是打開人生下半場的高效又重要的方式。不如慢下來認真思考,哪些是適合自己的,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最珍貴的事情上。 認定生活里最重要的方向,其他可有可無的東西,便都是多余的。只有懂得刪減,學得遞減的智慧,才能體驗到生命里更多的珍貴。 您可以訪問人生屋(www.rensheng5.com)查看更多與本文《人生遞減的智慧》相關的文章.
|
|